Sunday, March 14, 2010

健保隨筆系列之一:健康保險,健康捐,傻傻分不清楚?


最近健保的議題炒的滿城風雨,署長到底要不要辭職變的像八點檔拖戲:天天有劇情,但天天沒進展。今天碰巧看到電視裡名嘴也討論的熱烈,不管懂不懂也是掰的頭頭是道...

第一次對健保的議題產生興趣,起於大二的一次小組討論,當時雖然對醫療的大環境還懵懵懂懂,各個國家對於醫療給付制度的不同看法,使我深感興趣,此後對於相關議題多了份注意和思考。接下來陸陸續續會推出一系列文章,一方面趕潮流,一方面也是整理一下自己近幾年的想法。

稍微對保險制度有所了解的人,可能都會覺得全民健康保險的這個「保險」用字很巧妙 - 甚至,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。保險(wiki的定義),對於個人來說,就是為了預防發生機率極小但傷害極大的風險事件,個人願意支付某個相對小額的費用,換取保險公司在風險事件發生時,支付一筆補償金的承諾 / 契約。

乍看之下,這定義和健保絲毫不衝突,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:對保險公司來說,所有保險都是以時間換取空間,保費此時此刻是收到手了,但只要保戶夠倒楣,這些保費遲早得吐回去給消費者,累積的保費應恰好或略高於風險事件補償金的期望值:補償金額x機率。保險公司在任何一個時刻還得出錢,靠的是它有許多不這麼倒楣的保戶,剛好可以挖東牆補西牆罷了。不論是保費計算,或建立保險關係本身,其實都是保險公司和保戶的對賭,股票市場中的比期貨交易還高槓桿的避險方式被稱為「保險金」交易,名稱其來有自。

反觀全民健保,姑且不論它給付的方式、它和保戶的互動、甚至健保局『三位一體』的神奇角色(之後再撰文介紹),最癥結的一點在於,其收費標準完全不考慮保戶生病的風險,而是以保戶的薪資所得為基礎。不論是一代、1.5代、或者二代,這種「劫富濟貧」的特徵都毫無改變,即便套上了個「社會保險」的外殼,它骨子裡徹徹底底就是個稅制

不是說劫富濟貧不好(尤其健康保險這種公利益的議題,完全靠市場力量是無法達成),但既然是稅制,就該有稅的遊戲規則:例如預期稅收不足就要控制支出 - 在一般政府稅收是政府,在全民健保是所有看病的民眾 - 而且保費收入力求貼近"真實所得",甚至要安排類似國稅局的單位負責查核,以擴大稅基。

要改成像保險也可以,例如新推出的國民年金,就採用截然不同的收費標準,從很年輕幾乎不會支出的時候 (25歲,因為我今年收到第一張繳費通知XD) 就開始固定收錢,用儲蓄保險的方式,漸漸累積個人的「年金帳戶」,等到年紀大了,就可以從這個帳戶提領支出。雖然以全民健保來說,如何解決支出大於帳戶總額的問題是個謎,但總是站在不同的立足點,「由現在的自己幫未來的自己付錢」,比稅制更有機會平衡個人保費收入與支出。

正因為全民健保本質上是一個稅,因此幾乎從全面設立的那天起,就已經註定它今日高額赤字的命運。和保險不同,因為收費不是以個人風險為基礎,因此花得多的人不一定繳得多,這構成一種強烈的「道德風險」,等於鼓勵繳得少者多花,繳的多者花更多,而健保局到現在都還沒有完整的對策避免這類逛醫院的行為。一開始挖東牆補西牆還可以勉強支撐,但時日一長,連東牆都開始塌掉,就會變成現在的連鎖效應,虧損快速擴大。

最後來說說放著健保不管,它會不會倒。

私人保險公司的承保有一個特點:假如突然發生系統性風險 (例如之前全球金融海嘯,所有人都還不出錢,事先保過險的銀行回過頭去找保險公司要),保險公司是可能還不出錢來而倒閉的,當時美國AIG保險公司就是這種例子。

但是等等....我們不是整篇都在講一件事:健保根本不是私人承擔的保險,而是政府做莊的稅制嗎?(翻桌)(Fig. 1)

政府赤字高攀時需要發行國債,國債還不出來被外國催討的時候可能宣告破產(例如冰島...兩手一攤跟英國說沒錢還),但是健保有舉債嗎?會被催討嗎?假如沒舉債,赤字又到底是從哪裡補貼過來的呢?(不懂?想想為什麼健保局突然高效率地變成公家單位,寧可捨棄了年終四個月的白花花銀子)

所以說二代健保根本一言以蔽之,就是加稅嘛。不加稅政府可能會倒,那有學過邏輯的都知道 若p則q 和 非q則非p 同義......

延伸閱讀:

wiki上關於全民健保的條目

腹動脈瘤支架要價45萬 納健保


台灣健保 讚!烏托邦?不倒翁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健保真的要入不敷出了嗎?還是背後有我們不知道的大宇宙力量在讓支出擴大呢?這就留給大家去想像了~(之後行有餘力也會寫文稍微討論一下啦XD)



0 comments: